讓“庸懶怠者”見鬼去吧!
2016-03-07 10:14:27 來源:
“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為,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干事。”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式上,李克強總理擲地有聲的話語,道出了人民的心聲。(新華網(wǎng)3月5日)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反腐敗聲音可謂振聾發(fā)聵,成績也是碩果累累,反腐高壓已形成常態(tài),“不敢腐”漸成氣候。然而,另一個極端卻出現(xiàn)了:有的地方出現(xiàn)了為官不為,碌碌無為等“庸政懶政怠政”現(xiàn)象。如果說貪污腐敗是黨和國家的“致命傷”,那么,庸官懶官則是黨和國家的“慢性病”。不管是“致命傷”還是“慢性病”,都會危及到黨和國家的健康肌體。庸官懶官不僅極大地損害黨和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嚴重損害黨的先進性。更重要的是庸官懶官的存在,會不停地制造著群眾與黨和政府的緊張和矛盾。當群眾與黨和政府的矛盾越積越深后,容易形成十分危險的“政治堰塞湖”。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治理庸官懶政被再次納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對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的要公開曝光,堅決追究責任。今年初的中紀委全會公報也旗幟鮮明地提出,對尸位素餐、碌碌無為的干部,該撤換的撤換、該調整的調整。這一切都表明:為了將反腐推向深入,我國將重拳治理懶政怠政,要亮劍“無為”,對庸政懶政怠政下狠手、出絕招,而且勢必會升格為常態(tài)性舉措。為此,筆者建議從三方面入手,拔掉庸、懶、怠的“病根”。
首先,認清“庸懶怠者”的真面目。其特征可總結為 “五型”:“打盹型”,精神萎靡不振,遇事裝聾作啞;“木偶型”,工作不推不動,甚至推而不動;“太極型”,有問題左躲右閃,遇矛盾上推下卸;“比劃型”,用會議貫徹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說唱型”,動口不動手,務虛不務實。其次,認清三種不良心態(tài)苗頭。“混”的心態(tài)。有的干部禮不收了、飯不吃了、紅包不收了,但該做的事也不做了,該協(xié)調的也不協(xié)調了,主動服務意識欠缺,以所謂表面“干凈”掩蓋實質“不為”。“怕”的情緒。有的干部認為改革有風險,干事難免犯錯,不干事才不會違規(guī),害怕主動作為“攤上事兒”,從而產生了畏懼心理,于是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熬”的苗頭。由于基層“天花板”現(xiàn)象嚴重、短期內提拔晉升無望,有的干部出現(xiàn)了“慢慢熬”的思想苗頭,干脆做起“敲鐘和尚”,坐等論資排輩。再次,采取針對性措施。一是服用“素質方”。因為心病還須心藥醫(yī)。通過細致入微的思想工作,引導廣大干部堅定理想信念、提振精神狀態(tài)、強化責任擔當,真正“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也是“人做”的工作,作為“關鍵少數(shù)”的領導干部必須發(fā)揮關鍵性作用。堅持“經(jīng)常講”,多給干部講掏心窩子的話,“只有發(fā)自內心,才能打動人心”。堅持“深入談”,更多地通過“一對一”談心方式,真誠聽取干部的看法和想法,“只有將心比心,才能贏得人心”。堅持“帶頭干”,再苦不叫苦、再累不怕累、再煩不嫌煩、再難不畏難,“只有以身作則,才能令出必行”。 二是運用激勵“褒揚法“,及時提拔任用“實干型”干部。對那些真干實干、奮發(fā)有為的干部,要大力表彰獎勵;對那些攻堅克難、敢作敢當?shù)母刹?,要為其撐腰鼓?對那些品行端正、實績突出的干部,要及時提拔使用,切實解決“干與不干一個樣”的狀況。三是明確權力清單、責任清單,進一步完善干部考核制度。制度是剛性的約束機制,只有從干部選拔、問責、考評等各個方面,切實構建起相應的制度體系,并落實到位,才能真正形成治理懶政的長效機制,繼而為勤政、務實、清廉、高效的機關作風提供堅實的制度保障。否則,崗位競爭“短缺”,則動力不足;工作問責“短路”,則壓力不大;成績考評“短腿”,則活力不強。長此以往,機關工作勢必會陷入“干與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的怪圈,又何談能營造出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良好環(huán)境。”(杜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