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电影精品视频_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_為您提供優質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 >

北京:數字經濟領域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呈現四大特點

2023-08-30 06:59:24 來源:檢察日報-明鏡周刊

評論

北京市檢察院知識產權辦公室對2020年至2023年6月全市檢察機關辦理的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刑事案件進行梳理發(fā)現——

數字經濟領域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呈現四大特點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近年來,隨著數字經濟的蓬勃發(fā)展以及數字技術的深度運用,知識產權保護也面臨新挑戰(zhàn)。近期,北京市檢察院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對2020年至2023年6月全市檢察機關辦理的侵犯數字經濟領域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進行了梳理,分析總結出該類案件的四大特點,并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整體情況

近年來,北京檢察機關精準對接加快建設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的法治需求,依法能動履職,積極服務數字經濟治理。其中,在知識產權保護檢察履職中,組建融合履職的知識產權檢察團隊,聚焦高新技術、商業(yè)秘密、重要經營信息等新業(yè)態(tài)、新領域,不斷加大對數字經濟領域侵犯知識產權犯罪的懲治力度,集中辦理了一批具有示范引領意義的案件。2020年至2023年6月,北京市檢察機關共辦理侵犯數字經濟領域知識產權刑事案件37件,約占侵犯知識產權犯罪刑事案件總數的40%。其中,案件集中在侵犯著作權罪、侵犯商業(yè)秘密罪等罪名。

案件特點

侵犯知識產權犯罪與網絡犯罪相互交織。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利用爬蟲、“撞庫”、云儲存等技術手段,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非法獲取網站數據的侵權行為時有發(fā)生,且犯罪分工日趨精細化、鏈條化,嚴重侵害公民個人信息、數據安全。

以一起侵犯著作權,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提供非法控制計算機信息系統程序、工具案為例。該案中,俞某等人先是通過“撞庫”、逆向端口破解等技術手段,非法獲取電子書網站會員信息數萬條,后購買上述會員信息的俞某等人使用從他人處購買的計算機專用程序工具,未經著作權人授權,采集復制多個網站內的電子書作品上傳至其運營的盜版網站,供讀者瀏覽以增加點擊量,最終通過收取廣告費的方式非法獲利。

數字服務軟件成為新的侵權對象。在數字經濟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以數據資源為關鍵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為主要載體的新型產品不斷推出,成為市場經濟的“新寵”。數據模型、數字版權、云服務平臺軟件、數字商品交易平臺軟件等也逐漸成為不法分子牟取不正當利益的侵權對象。比如任某侵犯著作權案,某科技公司開發(fā)并運營一款電子書閱讀軟件,任何人安裝該軟件后,均可在瀏覽相應廣告后閱讀軟件內的作品。任某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從他人處購買該軟件的破解版,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該軟件的復制品2425件。

企業(yè)核心數據泄露多為“內鬼”所為。數字企業(yè)的核心信息,特別是技術信息是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凝聚了企業(yè)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創(chuàng)造的勞動成果。為了保護企業(yè)核心信息,保管、保密等工作成為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的重要一環(huán)。經梳理,大多數侵犯商業(yè)秘密案件都是企業(yè)內部員工所為,他們在離職時非法持有企業(yè)相關核心信息,未經許可用于新公司或者作為牟利的資本。比如劉某侵犯商業(yè)秘密案,擔任某公司部門經理的劉某在離職之際,破壞公司核心機房專用主機USB接口密封條,通過插入移動存儲硬盤拷貝公司內部重要數據及資料,利用上述資料與他人進行商務洽談,導致原單位與其他公司的購銷合同被解除。

企業(yè)被侵害后對數據載體證據的留存能力不足。隨著技術侵權手段不斷升級,對證據的收集、存儲、運用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部分案件暴露出企業(yè)發(fā)現被侵權后的證據留存能力不足,難以適應侵權手段的不斷升級。此外,相關企業(yè)的保密意識、保密能力和保密教育仍有待進一步加強。比如辦理的牛某侵犯商業(yè)秘密案,牛某離職前違反公司保密規(guī)定,將其參與編寫的部分源代碼共享到公開平臺。公司安全人員發(fā)現后,自行下載相關記錄作為報案材料,后又將數據刪除,以上系列行為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證據的原始性,為后期案件偵辦增加了難度。

對策建議

第一,加強對數字經濟領域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依托知識產權檢察辦公室的機制優(yōu)勢,對于涉及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重大科研項目,特別是關鍵技術、高精尖、前沿產業(yè)等領域的知識產權案件,加強依法提前介入引導偵查,為首都數字技術創(chuàng)新、產業(yè)創(chuàng)新保駕護航。

第二,強化專業(yè)同步輔助審查機制的運用。數字經濟環(huán)境下,信息資源和軟件源代碼等信息技術日益成為市場主體的隱形資產。作為商業(yè)秘密的技術信息一旦在互聯網上披露,會給被害企業(yè)造成嚴重影響。在司法辦案中應加強保護意識,持續(xù)深化“法律+技術”融合審查模式,不斷推進司法辦案從單打獨斗轉變?yōu)閮?yōu)質檢力資源協同發(fā)力縱深發(fā)展,最大程度依法保護數字企業(yè)商業(yè)秘密。

第三,提升數字企業(yè)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建立健全與重點科技園區(qū)的檢察聯絡機制,通過“隨案會診”,以檢察建議、普法講座等形式幫助企業(yè)填補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漏洞,構筑風險防控體系,促進數字企業(yè)知識產權保護“向前一步”。

第四,強化數字經濟領域新型違法犯罪研究。加強對新型侵權手段、網絡犯罪、侵犯知識產權犯罪交叉競合、軟件源代碼鑒定等問題的研究,依法打擊騙取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等行為,不斷強化對新型商業(yè)模式中出現的侵犯數字版權、服務商標、商業(yè)秘密等犯罪的研判和打擊力度。

[版面編輯:馬菲菲] [責任編輯:王極]

關鍵詞: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