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电影精品视频_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_為您提供優質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您的位置:首頁 > 財經(jīng)觀察 >

這個最低調(diào)的江蘇經(jīng)濟強縣,憑什么改變了中國歷史?

2023-08-31 10:59:36 來源:地道風物

評論

并不讓人意外的,2023年的“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并包攬了前4位。

排名第四的常熟,位于地勢低平的環(huán)太湖平原上,由蘇州代管,位于無錫與蘇州之東北。

在水網(wǎng)林立、群星璀璨的江南地域,常熟是一座略顯另類的江南小城,與那些我們熟知的水鄉(xiāng)小城不同,常熟最迷人的魅力,是俯仰之間的山水景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群星璀璨的江南地域內(nèi),于古城西北聳峙的虞山在歷史時期早早地標記出了一處文化發(fā)展的高地,在此后的兩千余年中,常熟的發(fā)展皆圍繞于此展開。

虞山不僅定義了常熟獨特的文化骨架,如果在更大的視野來看,虞山以及常熟的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已經(jīng)超越了“江南”與“百強縣”這樣的標簽,不僅改寫了江南一地的文化性格,甚至影響與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格局與版圖。

位于虞山東嶺的虞山門,素有“江南小長城”之稱,攝影/陳福寶

虞山:水鄉(xiāng)澤國中的點睛之筆

虞山,幾乎是常熟一切山水靈氣的來源。

常熟城緊緊依偎在虞山腳下,山的盡頭甚至直接被包進了城郭內(nèi),城內(nèi)的多條河渠也源自山中。虞山大約長 6 千米,寬 2 千米,最高海拔 263 米,無論從什么樣的角度看,都是一道小山梁,不過在江南平原一望無際的水鄉(xiāng)澤國之中,小山也能成為大地的脊梁,成為方圓百余里內(nèi)最為突出的一個地標。

尚湖與遠處的虞山南北相映,將常熟城置于山水園林的格局中,攝影/陳福寶

山作為地標,對城市選址的文化心理影響是個有趣的話題。常熟城的地理環(huán)境似乎非常符合中國人對于棲居的理想——西北背靠虞山、東南面向平原,城在虞山和尚湖之間,山里流出的水脈從城中四散而去,給城內(nèi)留下了縱橫交錯的水網(wǎng)和綿密街巷。

從傳統(tǒng)堪輿學的模型看,常熟城的空間布局堪稱上佳,山是安全感的依托,水是靈性的來源——背山,說明城市擁有穩(wěn)定的水源和物產(chǎn)資源,且在軍事上能夠充當一部分防御工事;面水,湖水中的物產(chǎn)豐富了城中居民的餐桌,密布的湖蕩河網(wǎng)方便舟楫相通,活躍的交通網(wǎng)絡(luò)為城市帶來經(jīng)濟繁榮。

江南市鎮(zhèn)“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道路格局,在南門壇上仍完整地保留下來,攝影/陳福寶

從另一方面看,山中有寺、水中有亭、城中有塔,這些在中國古代造園思想中最為精華的審美元素分布在城墻內(nèi)外的各個點睛之處,整個常熟城似乎被容納在了一個大型的天然園林里。棲居在江南平原的這個角落里,充滿了舒適與美感。選址筑城于此,可謂匠心之具。

虞山文化:江南文明的悠揚前奏

在眾多江南名城崛起以前,小小的常熟就已與江南的早期開發(fā)密切相關(guān)。

周太王古公亶父共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歷。季歷又有子名為姬昌,相傳姬昌誕生時即有種種祥瑞之兆,泰伯、仲雍為了能讓季歷、姬昌一支能順利繼位,便主動離開了周原,前往今天的江南一帶,“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發(fā),以讓季歷”。

泰伯、仲雍因此成為開發(fā)江南地區(qū)的先驅(qū),他們建立的勾吳國成為后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國的前身。仲雍死后葬于今日常熟境內(nèi)的一座小山,因仲雍后世被稱為虞仲,他的埋葬之處也被稱為“虞山”。

虞山西城門阜成門碑匾上書“雄控山海”,闡述著這座古城的格局與氣勢,攝影/吳學文

它作為江南名山的文化屬性在春秋時期被再次加強,誕生于今日常熟城內(nèi)的言偃北上求學,成為孔門七十二弟子中唯一的南方面孔——這位“南方夫子”提倡弦歌教化,道啟東南,去世后亦歸葬虞山,促成這座海拔不過兩百余米的小山成為江南文化里的重要意象。后世探討江南文化史的學者們,都不能繞過這座佇立于長江沖積平原上的小小孤峰。

如今從北門大街處登上虞山東麓,言子墓與仲雍墓比鄰而居,穿行在這兩處紀念性的墓葬之間,徒步不過幾分鐘的路程。但正是這短短的路程濃縮了常熟發(fā)展初期的人文底蘊與社會基礎(chǔ)。在地方學者李燁的總結(jié)中,仲雍代表了中原先進的治理模式與農(nóng)耕技術(shù),而本土的言偃則促成了儒家文化的南傳,他們不僅改寫了江南一地的文化性格,甚至更加深遠地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格局與版圖。

游人們沿著言子墓道登上虞山,攝影/吳學文

從早期的仲雍、言偃推動的文化啟蒙,過渡到此后歷代的農(nóng)業(yè)進步與城市發(fā)展,這種“耕讀傳家”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始終是常熟最重要的底色。哪怕在經(jīng)濟蓬勃發(fā)展的今天,常熟的社會氛圍中仍然保有一種安逸、內(nèi)斂的奇妙魅力。

“虞”字成為常熟的乳名,不僅僅命名了文化地標虞山,同樣成為后世各大文化流派的姓名。

從元明時期以來,山水意象的重構(gòu)經(jīng)由地方文人完成。詩派、畫派、印派、琴派,諸多以虞山命名的流派從江南文化區(qū)的大背景中汲取營養(yǎng),中國古典文學藝術(shù)圍繞虞山的書寫幾乎不限媒介。名列“元四家”之首的黃公望即從虞山腳下走出,這位大器晚成的重要畫家深刻影響了本地的文化傳統(tǒng)。在《富春山居圖》這樣的傳世名作中,熟悉故鄉(xiāng)的常熟人仍然可以不無默契地從中品味出虞山的煙云草木。

清代畫家王翚所繪《虞山楓林圖》,體現(xiàn)了“虞山畫派”的特點

虞山嘗鮮地圖:尋不完的山貨,嘗不夠的鮮

常熟人向來是非常自得的。吳地山溫水軟,一座座小山玲瓏可愛,卻和北方的高山一樣物產(chǎn)豐富,讓依附于它的生靈獲得托庇。虞山更主動、更關(guān)懷、更溫情,它縱身一挺,仿佛把自己傾倒下來,于是長于山林的野蕈、靈芝、栗子、茶葉、楊梅等諸多物產(chǎn),依時依節(jié),嘩啦啦地就傾倒進了常熟人的家里。

虞山的懷抱為常熟提供了安全感,攝影/錢偉春

在多水、低洼、連土坡都少見的江南平原上,山本就是稀罕之物,更遑論山貨了。從這個角度看,常熟的松樹蕈油面便可謂極具個性了:在山寺客堂里品嘗新鮮的山蕈,在江南這個魚米富鄉(xiāng)是相當“奢侈”的享受。

“蕈” 就是我們常說的蘑菇,虞山所產(chǎn)蕈類有幾十種,無毒能食用的不過十之三四,且都為山野自生,很少人工培植,得之不易。松樹蕈尤其稀少,有如山中高士,非松樹的近旁不生。常熟人很珍惜,要用它做最精美的菜肴。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蕈油面。面身和湯頭與普通蘇式面條無異,但味道偏重咸鮮,幾乎沒有江南式的醬赤和甜感,或許是為了突出蕈的鮮香而有意為之。

用蕈油做澆頭的蕈油面鮮美異常,攝影/吳學文

熬蕈油,即是以熱油的力“逼”出蕈的鮮,蕈鮮、油香交相輝映,就像能互相成就的最佳拍檔。先將松樹蕈用鹽水浸漬,再剝?nèi)ケ砻嬉粚颖”〉囊履?,清洗掉雜質(zhì)后,洗凈切片,然后必得用純正的菜油,待鍋內(nèi)的油十成熱了,下桂皮、八角、香葉等爆炒調(diào)味,再下蕈片熬熟制成。

食用時,香噴噴、鮮嫩嫩、油汪汪的一大勺趁熱往面上一澆,再撒一撮蔥花和香菜碎,豐富的食材層次、和諧的色彩搭配、撲鼻的蕈面香氣、婉轉(zhuǎn)的舌尖滋味,真讓你不知道先贊哪一個好。

常熟面店里的澆頭,種類琳瑯滿目,攝影/吳學文

熱鬧市井,也有松香的幽靜;幽靜遠山,也能容下尋味的吃客。如此,湯足面飽,再泡一杯虞山綠茶,在初升的朝陽下坐看人來人往,禪寺和人間,都是好去處。

虞山另一處“鎮(zhèn)山之寶”,則是寶巖楊梅。常熟人有句老話:“蒔秧過后吃楊梅”。每年一進六月,常熟人就開始牽掛起寶巖的楊梅來。寶巖地區(qū)所產(chǎn)的楊梅一向是老少追捧的地產(chǎn)明星,清代《常熟縣志》便記載著,“五月中,寶巖楊梅極盛,游人結(jié)隊往觀”。在寶巖生態(tài)觀光園的楊梅林里,至今還保存著一百多株樹齡超過百年的古楊梅樹。

于虞山東南角出產(chǎn)的栗子,也讓人心有掛牽。這里的栗子天生帶有桂花的味道,在鍋里炒煮時自不必說,就是生的栗子抓在手里剝?nèi)?,也會不時地騰起一陣幽香,故而得名“桂花栗子”。中秋節(jié)前后,栗子上市,一輪明月下,一碟月餅、一盤栗子,既應(yīng)了明月的月形,又應(yīng)了月中的桂樹,常熟人實在是詩興遄飛。虞山不變,又在瞬息萬變。繞虞山一圈,看滿眼的美食物產(chǎn),一顆熱愛生活的心便能在此刻活潑地一跳。

在琴川河邊點一碗餛飩、一屜湯包,抬頭所望,南宋所建的方塔仍舊勾勒著天際的輪廓,虞山的懷抱仍舊鮮明。常熟這座城,歷經(jīng)千年風霜,卻沒有落入常見的“千城一面”之窠臼,始終保持著自身的鮮明屬性。

關(guān)鍵詞:

[責任編輯:]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