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电影精品视频_亚洲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四区_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_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_為您提供優質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

您的位置:首頁 > 保險 >

施一公:孩子有能力改變世界,但我們常常只要他們“聽話”

2023-06-26 07:44:31 來源:新校長傳媒

評論

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作者:張楠

編輯:Iris


【資料圖】

一個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

如何自我突圍?

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鄭州, 父親給他取名“一公”,寓意“一心為公”。兩歲半時,隨父母下放到駐馬店小郭莊。

1977年恢復高考,施一公讀小學四年級,還懵懵懂懂地、好奇父親為什么要那么上心。看著父親每天都很投入地給哥哥姐姐輔導功課,講方程式、講熱力學,感覺很酷、很神秘。

受哥哥姐姐們高考的影響,施一公也漸漸向往起那些更高深的數(shù)學、物理知識。他開始自學五年級的功課,兩年后小升初,考了全鎮(zhèn)第一名......1985年,因前一年在全國高中數(shù)學聯(lián)賽河南賽區(qū)獲得第一名,他被保送清華大學生物系。

被施一公視為偶像的父親,幽默、豪爽,待人寬厚,但于他,卻是一位既慈祥又嚴格的父親,很少批評,也很少表揚,總是希望他能做得再好一點兒。施一公自己也努力進取、希望成為父親的驕傲。

同樣對他寄予厚望的,還有看著他一路走來的老師、同學。高中的畢業(yè)冊上,一位同班同學留言說,“希望能成為未來諾貝爾獎獲得者少年時的同窗?!?/p>

1988年,施一公(左二)與大學同學在清華學堂前合影

備受鼓舞的施一公,一直朝著科學的頂峰奮力前行。提前一年從清華本科畢業(yè)后,他先是在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隨后在斯隆-凱特琳癌癥研究所(MSKCC)做博士后。1997年,又順利拿到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的教職。1998至2002的5年間,施一公以通訊作者的身份在科學界三大頂級期刊發(fā)表了十多篇文章,在其研究領域內(nèi)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學術聲譽。

治學之路一路順遂,但國內(nèi)外的求學經(jīng)歷,卻讓習慣邊前進邊思考的施一公感到一絲悵然,甚至開始反思自己攻讀博士最初的心態(tài)和思路——

應試教育下養(yǎng)成的解題思維,讓他主動選擇有穩(wěn)定預期和回報豐厚的科研課題,潛意識回避了高風險的基礎前沿課題。然而,科學研究最前沿的一些重大突破,往往來自那些前途不明的、高風險的課題領域。

基于這樣的經(jīng)歷,施一公講自己,既是應試教育的產(chǎn)物,也是應試教育的受益者。但把時間拉長,他逐漸意識到: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下,從事科研最需要、最珍貴的原創(chuàng)精神,在他身上被束縛住了。

于是,2008年,當他全職回到清華后,立刻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科研上,施一公的實驗室用很小一部分力量延續(xù)來自普林斯頓的課題,而把大部分力量用于挑戰(zhàn)科研的無人之地。

這并非易事。正如施一公當年經(jīng)歷的迷惘一樣,年輕人剛開始選擇課題時,都不夠自信、害怕失敗,急于“求成”。再加上,好幾年的研究得不到實質(zhì)進展,其他延續(xù)保守課題的同學卻能不停地發(fā)論文,橫向一比,學生們自然更焦慮、掙扎。

施一公和學生

作為跟學生們并肩奮戰(zhàn)的導師,施一公也不是沒有動搖過,但一想到要重回循規(guī)蹈矩的老路,他還是決定,再堅持一下?!皠?chuàng)新就是走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要突破,就只能勇往直前地探索?!币贿呌仓^皮給團隊打氣,一邊調(diào)整策略、集中力量逐個擊破。終于,自2013年起,實驗室期待已久的突破性進展,開始陸續(xù)出現(xiàn)。

在清華的試點成功,讓施一公在辦學校這件事上,更堅定了最初的想法:只有培養(yǎng)出一批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學生,在基礎科學研究領域?qū)崿F(xiàn)重大理論突破或核心技術攻關,才能真正提升一個領域的發(fā)展水平、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要鼓勵學生敢質(zhì)疑

作為新型研究型大學,創(chuàng)辦于2018年的西湖大學寄托了太多人對更好教育的理想。早幾年,西湖大學僅培養(yǎng)博士研究生。去年,西湖大學在浙江省內(nèi)試點首招本科生,被視為高等教育領域的一次大膽嘗試。

一心想帶領年輕人探索創(chuàng)新的施一公,在談及這群年輕人時,瞬間變成了“話癆”。做科研不是好走的路,但第一批進入西湖大學的本科生,對此堅定的程度超出施一公的預期。施一公對他們更多強調(diào)的,是希望他們能在西湖大學“介于自由與包容的氛圍”中,找到自己的平衡。

西湖大學首屆本科生

一位本科生因為選課多而感到吃力,來找施一公談心——西湖大學獨有的導師體系下,自入學起,每位本科生就會有一名博士生導師。施一公也帶了兩位本科生,這是其中一位。這種師生關系中,施一公更像一位父親和長輩,鼓勵學生做好生活、心理的平衡,即便有一兩門課暫時出現(xiàn)掛科也沒關系。

在科研里真正“苦”過的施一公,當然看重學生的刻苦和努力,因為“這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但他更看重的,還是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多次強調(diào),要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首要的任務,便是鼓勵學生敢于質(zhì)疑、敢于發(fā)問。授課或進實驗室,都不是目的,而是方式。他真正想探索的,還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一種讓學生的個性和潛能被充分激發(fā)和展現(xiàn)的氛圍。

敢于質(zhì)疑的品質(zhì),需要被鼓勵

前陣子,施一公到廣州一所中學參加活動,聽幾位中學生分享自己做科研的經(jīng)歷和思考。在對他們的發(fā)言進行評述的時候,有兩位同學站起來重新解釋,對專家們評論進行補充,甚至是反駁。點評時,施一公特別表揚了他們,“在這樣的場合勇敢站起來,你們很了不起?!?/p>

活動結束,一位女生來到施一公面前,眼眶泛淚地說,“沒想到,施老師您喜歡這樣的‘刺兒頭’學生?!彼f,以前自己也會這樣,喜歡跟老師爭論,可常常被批評,她就慢慢“學乖”了,成績也提升了。

施一公并不意外。帶博士生這么多年,他見過不少習慣“聽話”的學生。有時候即便是老師說錯了、感覺不對,他們第一反應也是反思自己的問題,不習慣去挑戰(zhàn)老師,或者說所謂的“權威”。所以,與其說施一公偏愛“唱反調(diào)”的學生,倒不如說,他希望通過表現(xiàn)偏愛的方式,鼓勵教育看見個性、珍視個性。

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也好、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也好,到了17、18歲的年紀,雖說還可以培養(yǎng),但已有限。所以他更多強調(diào),教育,尤其是中小學的教育,不要磨平學生的棱角。這需要教育者能夠用一些例子去“刺激”他們,讓他們意識到這是一個值得被鼓勵的、好的品質(zhì)。

鼓勵學生敢質(zhì)疑,首先要“破除迷信”

如何培養(yǎng)這種敢于質(zhì)疑的品質(zhì)?

施一公講,老師很重要。老師首先要自己打破“權威”的架子,敢把短板暴露在學生面前,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可以被挑戰(zhàn)的、接受平等交流的。老師都希望學生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墒?,只允許學生聽話的老師,怎么可能教出勝于藍的學生?

施一公和學生在實驗室

現(xiàn)在,在實驗室里數(shù)學、物理基礎好的學生面前,施一公已經(jīng)有類似的感受?!耙恍?shù)學公式、冷凍電鏡的理論,我確實不記得了。那我就直說,我看這些已經(jīng)很陌生了?!崩蠋煵⒉灰姷梅椒矫婷娑急葘W生強,讓學生獲得這樣的心理暗示,也是破除“聽話思維”的好方法。

“如果現(xiàn)在讓我們這些教授去考清華,還考得上嗎?估計不太行。但我們還在教學生,有道理嗎,應該嗎?當然!一方面,老師們已經(jīng)在專業(yè)精深的方向做出了成就。另一方面,老師能夠告訴學生,這條路就是需要他們破除迷信、走出自己的路來。”

提出好問題的能力,需要長期積累

保護、鼓勵都是手段,目的還是讓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表達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西湖大學,無論課堂還是講座活動,“還有問題嗎”、“這個問題很好”是學生們聽到最多的話。可是,學生能一開始就提出好問題嗎?

對此,施一公指出,指望大學生在科研上提出好問題,本身就有點“天方夜譚”。甚至許多讀到博士二年級的學生,要提出一個好課題也并非易事,一定要基于一個強大的知識系統(tǒng)才行。

提好問題,不容易。施一公自己也有過這樣的階段,讀博士期間,聽報告很少提問題,總覺得很愚蠢,提出來怕別人笑話。但后來他發(fā)現(xiàn),無論一個問題多簡單,當一個人提出來,一定會有一批人響應,大家都想到了,但不敢問,這個現(xiàn)象很有意思。也正因如此,才更要鼓勵學生提問題。只有敢提問題,敢和老師交流,問題才能越來越深入、越來越精彩。

施一公說,很多諾獎得主的科研成果也不是一開始就提出了關鍵的好問題,而是在專業(yè)體系中摸索著,“歪打正著”地發(fā)現(xiàn)了好問題。

“就好比,我想去西湖看美景,慕名而去,結果在路上發(fā)現(xiàn)西溪濕地也很美。西湖的照片大家看了無數(shù)次,但西溪濕地卻是我發(fā)現(xiàn)的。而且不是一開始規(guī)劃好的,是意外發(fā)現(xiàn)的。”好奇心旺盛、問題多了,討論深入了,學會門道了,才能真正一點一點推出好問題來。

西湖大學希望培養(yǎng)怎樣的人才

擁有專業(yè)科研必備的思維能力與探索精神,同時,有理想、敢擔當。這大概是施一公對西湖大學“第一批吃螃蟹的”年輕人比較切實的期望。

作為一名科學家,施一公的眼光放得遠,看得透。他說:“考試也好,學習知識也好,最終目的不是為了通過考試、上大學,而是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北M管,現(xiàn)在這種人生價值的問題,中學生還想得比較少,或者想一想就被現(xiàn)在的教育方式給壓下去了,沒法想。

施一公給西湖大學學生的開學第一課

在施一公看來,家長們常常覺得,上了大學,就到了終點,上了清華、北大,了不起了!但其實人生的馬拉松才剛剛開始。“年輕人自己更是了,即使會被說阿Q、嘲笑不切實際,也不要不敢想。理想不獨屬于某一個特殊群體,每一個人都可以有。”施一公說。

施一公曾經(jīng)的博士生中,有從很普通的大學甚至中專一步步努力到他的實驗室的。用今天的標準看,他們都是“輸在起跑線上”的人,但如今他們比許多“天之驕子”走得更穩(wěn)、更遠。

為這些學生感動的同時,施一公也更有感觸:一個人要有“后勁”、有“大出息”,不管是老師、家長,還是學生自己,要有一根弦兒——拿到大學的入場券,對于將來實現(xiàn)理想是重要的關卡,但它的成敗也并不能決定一切。最重要的是,能持續(xù)發(fā)揮引領作用的理想,不能丟。

施一公告訴學生,理想甚至都不一定要實現(xiàn),事實上可能永遠不會實現(xiàn)。但它是一個方向、一個燈塔,是覺得辛苦、疲憊的時候抬起頭來就能看到的北斗七星。

這一浪漫的說法,其實在教育中再樸素不過——目標感中最關鍵的那個“感”,不正是“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2022年4月,B站UP主“蠟筆和小勛”訪談了施一公。對話中,施一公澄清了網(wǎng)絡上流傳的“施一公鼓勵讀博科研,不鼓勵工作賺錢”的觀點。他表示,西湖大學的培養(yǎng)目標是發(fā)揮學生最大的潛力,他支持學生去多種領域嘗試,前提是“從興趣出發(fā),而不只是以是否賺錢為驅(qū)動力”。

在西湖大學本科生不分專業(yè)的前兩年,施一公也建議學生多看、多體驗,不必急著錨定一個方向開始“卷”。最重要,要經(jīng)過實踐驗證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而目標一旦確定,就要去尋找有效的方式方法。心智承壓能力強,碰到麻煩自己解決、自己調(diào)適、自己去面對挫折尋找解決方案。這對于一個人,在任何一個階段都是最有啟發(fā)的人生指導。

責編| 陶小瑋

執(zhí)行主編| 張凱

關鍵詞:

[責任編輯:]

相關閱讀